董 事 长

周继庭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


      周继庭,男,汉族,1948年11月生,北京市昌平区人,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6月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生,高级政工师。现任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校长,中国社工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民办高教协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北京企业联合会副会长。

1964年—1967年在北京通县师范学校读书。
1967年—1971年任大东流公社广播站站长、文教助理。
1972年—1975年任大东流公社党委办公室主任。
1975年—1977年任大东流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7年—1980年任沙河公社党委副书记。
1980年—1981年年任沙河公社党委书记兼农工商联合公司总经理。
1981年—1985年任昌平县委常务副书记。
1985年—1987年在北京市委党校学习。
1987年—1989年任北京市推行厂长负责制办公室主任兼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1989年—1993年任延庆县委书记。
1993年—1996年北京市郊区旅游总公司党委书记,并在北京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系读研究生。
1996年—1997调往中国机床公司。
1997年—1999年任北京东方大学(五部)【北京科技研修学院前身】董事长、党委书记。
1999年—2003年任北京科技研修学院【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前身】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3年——2004年任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4年——2006年任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校长。
2007年至今任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校长。
曾任中共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市委委员,第七届纪委委员。

主要业绩:
1977年—1985年,在担任沙河镇与昌平县两级主要领导期间,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大胆探索与改革,在全国率先摘除人民公社牌子,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临沙河镇视察与指导,并做出重要批示,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赞扬沙河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全国学习沙河镇的改革经验与改革模式。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出全市学习沙河改革经验的决定。
1983年,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派,前往欧洲进行考察与学习,他专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制建设的成败经验,为中国股份制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乃至影响全国的重要建议。
1987年—1989年,任北京市推行厂长负责制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期间,亲自挂帅,带领有关专家对全市几千家企业开展企业诊断活动,引导、帮助乡镇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并获得企业诊断国家科技星火三等奖。
1989年—1993年,任中共延庆县委书记期间,因工作成绩突出,特别是在废除干部终身制问题上受到江泽民,李鹏、万里等国家领导人的表扬与接见。
1993年—1996年,任北京郊区旅游总公司党委书记,并在北京行政学院企业管理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著书两本《中国卫星县经济学》、《资金流向与区域经济梯度整合》,书中许多观点受到著名教授厉以宁、萧灼基老先生的赞许与首肯。
创办学校至今,在以周继庭为核心的领导团队的管理下,学校在教学改革、招生就业、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党建、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引领北科院成为一所著名的大学。
1997年,主动放弃工职,带领4位自然人创办大学,并提出“育人报国”的办学宗旨。
1998年,在仅有几十名学生情况下,提出利用五年时间创办一所“万人”大学构想,并提出学校发展“三步走”战略。
2001年,为了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他依然决定响应团中央号召,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北京科技研修学院助学基金”。
2001年,根据民办高校的生源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全国民办高校率先提出“从严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的办学方针。
2002年,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进’工程”【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头脑】,同时编写《争做21世纪成功的知识能力型党员》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德育教材。
2002年,为推进办学国际化,与国际著名私立大学哈佛大学牵手,开创了中美两国民办高等教育校园文化交流团零距离接触的先河。
2002年,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一二三四五”的超跨发展模式被清华大学校长论坛列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学校战略规划的典型案例(教材)。
2002年,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成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一个民办教育研究基地。
2003年,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立党建研究所,创造性地提出“以党建为引领,信仰文化为核心,三制作保障,全员全过程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德育模式,得到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肯定。
2003年,与共青团中央、《求是》杂志社、中国青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报》社、中青网共同发起和组织“全国青少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知识竞赛”,得到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与表扬,大大提高学校知名度,开创招生工作新模式。
2004年,创造性地提出“就业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并在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发表重要文章,影响很大,反映强烈。在“助学”特色上受到教育部表彰,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教育助学示范校”,得到了“办学目的端正,教学质量高,助学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评价。
2005年,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与人力资源研究部授予“中国杰出民办教育家”荣誉称号。
2005年,第一个在民办高校成立国学院、中国社工学院和残疾人艺术学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许嘉璐委员长在题词中这样写到——“人道之举,自强之声,天下多彩,尚有真情”。
2005年,在遵循“三大规律”和两个效益的基础上,全新地提出了著名的“三三方略”,得到了著名教育家陶西平、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的赞同。
2006年,为了推进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荣辱观教育,撰写了《民办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指路明灯》一文,中国教育报专版进行报道,并被多家媒体转载。
2007年,在以“育人报国”、“致知格物,品端学粹”为核心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编写《周继庭从教十年文集》,是学校向“北京一流,中国著名,世界知名”品牌大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2008年,为了全面树立起“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育人理念和“支持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经北京奥组委同意主动自愿地将两大校区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排练基地,并获得北京市支持和服务奥运先进个人。